2021年9月,電影《相見在鸞峰橋》拍攝、剪輯工作初步完成,在提交省委宣傳部、省電影局審核前,卻發現了海難中屈妹穿鞋的“穿幫”畫面,因為連家船民是終身打赤腳的。這一細節的疏忽,卻是電影中不能容忍的硬傷,務必重拍!
《相見在鸞峰橋》劇照:連家船民世代以船為生,平日里打赤腳

補拍前劇照:屈妹穿鞋的鏡頭不夠嚴謹
雖只一場戲,但電影補拍比原拍更難,因為要考慮氣候、環境以及演員發型、體型變化等接戲因素,特別是各路人馬的檔期更難協調。好不容易把演員與技術團隊等原班人馬重新召集到位,確定了補拍檔期,但由于疫情管控導演無法到位,只能憑借自己前期積累的悟性,在導演的“遠程監控”下進行。
補拍前劇照
演員及攝影、燈光、服裝、化妝、置景、道具、錄音等技術團隊從外省提前一天來福州,約定9月13日上午8點半前,演員、技術團隊、發電車與器材專車兩撥人馬匯聚霞浦高羅海灘攝影點,豈料設備車途遇堵車,延誤了90分鐘,錯過了潮汛黃金時段,時近中午,平坦的高羅海灘,遠方海浪嘩嘩襲來,這給攝影組及演員帶來了嚴峻的挑戰。如果錯過潮汛,今天拍不成,演員與技術團隊各自有活必須回程,再次召集團隊時,天氣轉冷不能拍海戲了。
海浪追趕著劇組,機位不停移動。最緊張的要算飾演屈妹的荀梓嫣,她是生長在青海西寧的“旱鴨子”,既要排除面對步步緊逼、齊腰海水的恐懼,又要快速醞釀海難余生、失去父母那種傷悲復雜的情感,對這位年輕演員是個極大的考驗。由于攝制組齊心協力,加上荀梓嫣的職業操守,很不容易終于完成了外景補拍任務。

拍攝花絮:劇組到達霞浦高羅海灘進行拍攝
但是,素材寄到北京,剪輯師一看,發現存在四個問題:一是部分畫面中,演員表情的恐懼感濃于悲傷感,情與景不夠貼切;二是頻繁機位變動導致關鍵鏡頭抖動;三是浪花飛濺攝影機鏡頭留下鹽斑,致使部分畫面不干凈;四是遮陽板被海水卷走,導致部分鏡頭演員臉上出現陰陽光線,都是潮汛惹的禍。最后只能用前后兩次的畫面進行組合,因為涉及時間、化妝、姿勢等差異,必須通過三維動效手段才能實現,那可是以禎計費、每秒好幾萬的成本啊,可是別無選擇,咬咬牙,與三維制作公司簽訂5秒鐘的加急合同。

拍攝花絮:演員荀梓嫣沉浸在“屈妹”的悲痛情緒中
隨著劇情的深入,屈妹上岸后,終于可以穿鞋著地了。從屈妹到屈嬸,從海到山,這雙鞋伴隨她走進下黨,走出坎坷,從貧困走上鄉村振興之路。
為“脫”下一雙鞋,補拍一場戲,花了15萬元。這個電影故事背后的故事,鮮為人知,富具戲劇性,透過這雙“鞋”,能增加讀者與觀眾對電影《相見在鸞峰橋》的認知——原來拍電影就是這么“燒錢”的!